香港的高尔夫球文化,可追溯至1889年5月成立的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此球会是殖民地时期叁个获英皇御用衔头的英式会所之一,会员尽是身份显赫的官绅商贾。时至今日,其会籍仍是尊贵、优越身份的象徵。
座落于古洞南的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粉岭会所是新界北郊首个英式大型高级会 所。当年,球会会员之一的北区民政主任E.R. Ha l i f a x因为经常到粉岭郊游,发现该区附近一块地皮可以开发成标准高尔夫球场。球会遂与政府接洽并达成 协议,于1 9 11年建成一个十八 洞高尔夫球场,亦即是今天的「旧球场」。
球会初期只搭建几幢临时木屋充当会所,!直到1914年,会所大楼终于落成。这幢楼高两层的英式白色大楼,充份展现殖民地时期的建筑风格,至今仍然迄立于塬址,成粉岭公路的一座地标。由于会员人数持续增加,球会逐增建十八洞的「新球场」,并于1931年启用。
1960年代后期,热心的会员和一些企业建议开发第叁个球场,并于1968年向皇家香港赛马会于粉岭双鱼河租借30公顷土地,兴地十八洞的「伊甸球场」。两年后,「伊甸球地」正式启用。
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自1959年首届赛事起,已假香港高尔夫球会粉岭球场举行,亦是少数的高球赛事在同一场地举办超过50年。此项赛事不但是香港体坛上歷史最悠久的盛事,而且自2001年起,更先后成为欧巡赛、亚巡赛及香港高尔夫球协会联合认可的赛事。
随着赛事总奖金由2005年的70万美元,跳升至2011年的275万美元,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更逐步发展成为亚洲,以至全球首届一指的职业高球赛事。每年11月或12月,世界各地顶尖高球选手云集香港高尔夫球会粉岭球场一较高下,令球会成为全球镁光灯的焦点。
不少世界知名的高尔夫球冠军级选手,包括先后赢 得 5次英国高尔夫球公开赛冠军的Peter Thomson、1980年代及1990年代世界排名第一的 Greg Norman、迄今获得31个PGA欧洲巡迴赛冠军的 Colin Montgomerie等,都曾获得香港高尔夫球公开赛赛事冠军。
自1980年代起,不少国际性的职业或业余高球赛事,包括 Eisen hower 和 Espirito Santo Trophies,以及Johnnie Walker Classic等,均假香港高尔夫球会粉岭球场举行,足证球会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沿着粉锦公路走,途经一段长达2公里的林荫大道,两旁广植参天古树,树后碧草如茵、起伏有致、正是皇家香港高尔夫球会粉岭会所。
球会于1989年庆贺成立百週年,后于1996年香港回归祖国前夕,正式命名为香港高尔夫球会。
源自英国的高级会所一直是官绅名流消閒娱乐的场所,其会籍是尊贵身份的象徵,动辄过百万元。惟若论会籍之矜贵,香港高尔夫球会可谓亚洲数一数二。
拥有逾有百年歷史的香港高尔夫球会,其会员非富则贵。目前,香港高尔夫球会约有3,000名会员,公司会籍的转让市值已由1992年的港币300万元,飙升至目前高达港币1,400万元,不但是香港最昂贵的会所会籍,甚至可能是亚洲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