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歌曲百年纵览

1902年,我国有了最早的校园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至今,校园歌曲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
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或多或少的校园情结。对于校园里的歌曲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校园歌曲大都具有生活气息浓、乐句短小、结构方整、易学易唱,合 唱独唱均可,不受地域环境条件的限制,适宜人们休息时自娱要求,所以,它们的生命力之旺盛,在社会中拥有的热衷者数量之大,在整个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中,是 其它歌唱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的学堂乐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经典歌曲:《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送别》、《春游》、《燕燕》
代表人物:沈心工 李叔同 丰子恺

音乐往往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十九世纪初,美国就有教授说过:“人的听神经要比其他神经分布广。”那时,我国文人学者也纷纷撰文说:“学堂乐歌能改变人的偏 激之气、萎靡之气,刚者使之柔,柔者使之刚,是涵养德性的必须物。”
欧洲人早把音乐当作一种有秩序的组织,这已成为欧洲儿童教育的中枢;而日本的各师范学校、小学、幼儿园歌声乐声自成节奏。在日本,对普通音乐,妇人懂晓者 甚多。女子师范的学生,都能弹筝。所以女子比男子更具生活的“弹性”,还可藉以改变其忧郁的“弹性”,增进家庭的快活,同时社会也呈现欣欣喜色。于是一篇 篇的关于音乐的游记和论文纷纷发表,1900年,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谈道:“如果从事教育,唱歌课,实在是学校中万不可缺的科目。否则全国无一人能 谱新乐,这便是我们社会的羞辱。”康有为也向光绪帝上折:“请远(效)法德国,近采(纳)日本,以定学制。乞下明诏,遍令省府县乡兴学……”
1902年,在废除科举制度办新学堂的背景下,新兴学堂开办了音乐课,当然,那时的音乐课程内容单纯,主要是教唱学堂乐歌。我们所指的学堂乐歌,是二十世 纪初到三十年代的校园歌曲。学堂乐歌从创始到现在已将近一百年,是我国音乐史上一次具有启蒙意义的音乐运动。

沈心工:中国“学堂乐歌之父”
沈心工(1870-1947),上海人,是创作学堂乐歌的先驱者,有“学堂乐歌之父”之称。沈心工对编写乐歌教科书做出的最突出贡献,在于他是最先针对 中、小学生及学前儿童的特点,以接近口语式的新词来编写乐歌教科书。他编写的歌词质朴如话,而又神味隽永,许多歌曲在词曲的结合上处理得很好,例如《体操 ——兵操》(又名《男儿第一志气高》)、《赛船》、《铁匠》、《竹马》,这些歌曲唱起来很顺口,具有生动的形象性。

《男儿第一志气高》
沈心工借鉴日本歌曲《手戏》曲调作词
男儿第一志气高,
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
来做兵队操。
兵官拿着指挥刀,
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
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
操到身体好。
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学堂乐歌,创作于1902年,数十年广泛传唱,流行不衰。是沈心工留学日本东京时的处女作。1904年出版。后不胫而走,传遍全国。李 叔同撰文写道:“学唱歌者音阶半通,好高唱《男儿第一志气高》之歌;学风琴者手法未谙,即手挥‘5566553’之曲。”
沈心工创作重在选曲填词,所取题材比较广泛,涉及到中小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这些丰富的题材,他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教育,例 如他所写的《革命军》、《从军歌》等曾是辛亥革命时期很有代表性的优秀歌曲。
《十八省地理历史》是一首根据日本歌曲的曲调填词的学堂乐歌。当时全国分为18个省。

《十八省地理历史》
“溯直隶涿鹿之区,最古一战场,獯鬻屏去蚩尤灭,历史增荣光。更有侠子出燕冀,时演悲壮剧。易水萧萧芦荻秋,英风高千丈。……”
学堂乐歌和基督教赞美诗有密切的关系,两者你来我往,相互影响。供学堂乐歌填词用的赞美诗不下20篇。沈心工创作的学堂乐歌,常常根据基督教赞美诗的曲调 填词。1946年,他在疾病缠身的痛苦中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作品中流传最广的是《流血之泉》的填词歌曲《春游》。《春游》歌刊出后,受到广大音乐教师的 青睐,成为乐歌课的热门教材,在中小学中广泛传唱,风行一时。

《燕燕》
沈心工作词 源自《日本三景》曲调
“燕燕!燕燕!别来又一年。飞来!飞来!借与你两三椽。你旧巢门户零落不完全,快去衔土,快去衔草,修补趁晴天。
燕燕!燕燕!室内不可留。关窗!关窗!须问你归也不。你最好新巢移在廊檐头,你也方便,我也方便,久远意相投。”
这既是一首家喻户晓的学堂乐歌,也是一首幼儿在母亲怀里常学唱的儿歌。音乐家钱仁康幼年时还没有进小学以前,常随母亲到河边洗衣,他贤惠的母亲一边洗衣 服,一边教他唱会了这首歌《燕燕别来又一年》。
我国著名女教育家吴贻芳(1893~1985年)称这首歌为“心中的歌”,她把这首儿时的歌曲作为座佑铭,像燕子一样辛勤工作,为国培育人才。吴贻芳是中 国教育史上的第一位大学女校长,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中国教育尤其是女子高等教育事业上,一生可谓桃李满天下。数十年如一日,一首小小的歌曲可以发挥这么大 的积极作用,可见它的教育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黄河》
杨度作词 沈心工作曲
“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黄沙白草无人烟。思得十万兵,长驱 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
沈心工在进行大量的选曲填词的过程中,也尝试着进行作曲,不过为数不多,其中以《黄河》(杨晳之,即杨度词)一曲影响较大。
《黄河》的歌词由杨度在1904年所作,第二年被沈心工谱曲。这是我国最早由本国人自己作曲的学堂乐歌之一,调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气魄万千,切合歌词的精 神。此歌唱起来一气贯穿,不觉得有什么绕口的地方,茅盾先生非常喜爱这首歌,他说过:“少年时,对于音乐,我是喜欢的,音乐用的是沈心工编的课本,其中有 一首《黄河》曲调悲壮,我很喜欢。”直在到晚年时他还能诵唱出来。
沈心工创作此曲,利用排比式的旋律一线相续,蜿蜒而下,势若游龙,描写黄河浩浩荡荡从蒙古流入长城的豪迈气势,恰到好处。节奏当然是自由奔放的,不受节拍 规律的束缚,常常把三拍子的节奏纳入4/4拍子之中,如“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长城外,河套边”都是三拍子的节 奏。

李叔同:伤怀的离别情意
《送别》 李叔同作词 曲调源自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 连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 天。晚风拂晓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歌自1914年问世以来,被传唱了将近一个世纪!它仅有十句唱词,八个乐句,利用美国奥德威一首通俗歌曲的旋律填词而成。就是这样一首看似寻常的歌 曲,差不多将近一个世纪,一直在人民(特别是青年)中流行、传唱。这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它产生了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有一个重要因素不容忽视, 就是这首歌的主题。它写的是“送别”,生离死别是人生一件大事,“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杜甫《梦李白》);“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 赋》)。这些极言离别之苦的名篇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征引传诵,因为他们写出了离别者的一种通感。
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在日本留学六年间,他接受了西方写实主义的绘画教育,在审美思维和人生追求上也渐趋务实,一扫过去“学以致仕”的奋斗目 标,逐渐确立了“以美淑世”、“经世致用”的教育救国的思想取向。这段时间,李叔同的诗词写得很少,他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戏剧,以及编辑《音乐小杂 志》中。留学归国后,李叔同在杭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七年,是他实践自己教育理想意气风发的七年,也是他超前的美学思维遭到旧势力抵制不断迎接挑战的七 年。这时期他除了大力推进新型的美术教育外,还结合教学写了许多校园歌曲,像著名的《送别》、《春游曲》、《忆儿时》等。
李叔同中年昄依佛门,号弘一。
《送别》由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演绎后,至今仍是广大学生用以唤起离别愁绪、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电影《城南旧事》的导演吴贻弓从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说里“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听到”了一声思念故土的轻轻的叹息。他把“一缕淡淡的哀愁”和“一抹 沉沉的相思”作为影片的基调,而贯穿在影片中的《送别》歌,正是以“淡淡的哀愁”表现了离情别意,以“沉沉的相思”表现了对故土的怀念,和伤逝怀旧的镜头 紧密呼应,成为体现影片基调所不可缺少的一支主题歌。
《送别》歌的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两句周而复始,与回环往复的旋律相配合,加深了魂牵梦绕的离情别意。曲调婉转流利, 幽扬入妙,分“起、开、合”三段,合段重复起段;但每一段的结句相同,构成A(a-b)B(c-b)A(a-b)的形式;b句的一再重复,使萦回于怀的离 情别意呼之欲出。他的作品充满了哲人的智慧、忧思和悲悯,充满了对生命的思索。
歌词通篇用白描手法,而且第一段全部用来写景;第二段时空交错,以现在时“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它的高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语),长亭、古 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全歌紧扣主题,充满了对人生的无奈。它的审美效应,就在“酒尽梦寒” 的无言中回荡不已。

《春游》李叔同作词作曲
春风吹面薄于纱,
春人妆束淡于画。
游春人在画中行,
万花飞舞春人下。
犁花淡白菜花黄,
柳花委地荠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
花外疏钟送夕阳。
《春游》创作于1913年,是李叔同学堂乐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首合唱歌曲。是一首合唱歌曲的典范。这首歌中用淳朴自然的音乐配合清丽淡 雅的歌词,旋律、和声与曲体都写得十分工整,简直无懈可击:

从学堂里“走”出来的军歌
梁启超说过,中国人没有尚武的精神,原因是很多的,音乐的被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代斯巴达人被围,向雅典人求教。雅典派遣一个瞎眼跛足的学校音乐教师前 来接应,斯巴达人感到很困惑。到临敌对阵时,这个教师大声领唱军歌,斯巴达人随之诵唱,勇气百倍地增长,最终获胜。为此,梁启超大声呼吁:中国向无军歌, 发扬蹈厉之气尤缺,此抑国运升沉所关也。
清末诗人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广州嘉应州(今梅州市)人。曾写有《军歌》:“四千余年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 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地球蹴踏六种动,勇勇勇。……”
1905年,李叔同(1880-1942)为《出军歌》创作了第一个曲调《军歌》的歌词是杂用七言、五言和三言的长短句,章末重复三字,铿锵有力。三个曲 调都采用进行曲节奏,和歌词紧密配合,而且从头至尾全都是一字唱一音;可见都是特意为《军歌》的歌词创作的,不可能借用现成的曲调。

《工农兵联合起来》
曲调源自日本校园歌曲《学生宿舍的旧吊桶》
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万众一心!工农兵,联合起来,向前进,消灭敌人!我们勇敢,我们奋斗,我们团结,我们前进,杀尽那帝国主义反动派的大本 营,最后胜利一定属于我们工农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利用《中国男儿》(一首爱国题材的早期学堂乐歌)的曲调填词,创作了《工农兵联合起来》歌,在军内外广泛传唱,成为 家喻户晓的革命歌曲。这首革命歌曲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修改,旋律删繁就简,并加强了气势雄伟的进行曲节奏。

《两只老虎》
也被借用成一首军歌的曲调
“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跑得快。一只没有耳朵,一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
今天,当这些天真的孩子们欢快地弹唱起这首儿歌时,恐怕想象不到,他们的长辈们在七十年前唱起这首儿歌时的情景。
本世纪二十年代,这首来自欧洲的儿歌传入中国,立刻在风起云涌的北伐战争中改变了儿歌的身份,以不变的旋律为仁人志士添入宣扬北伐宗旨的歌词。在这场反帝 反封建打倒北洋军阀的革命中,成为一首妇儒皆唱的国民革命军军歌。

《国民革命军军歌》
欧洲歌曲 集体填词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齐欢唱。”
原东方歌舞团的团长王昆听这首歌时还是一个小孩子,那时已知道列强是外国侵略者。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回忆说,学唱这首歌时正值国民革命高潮时期,唱《国民 革命军军歌》非常流行。大家都会唱。尽管歌曲很简单,但是非常能表达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打倒列强军阀的决心。

采用外来歌调的学堂乐歌
早期的的学堂乐歌以旧曲填新词为主,旋律大多数采自欧美的、特别是日本的歌曲曲调,甚至有些曲调还被不同的作者反复填上不同的歌词。用我国民歌、小调的曲 调来填词的,数量却极少。如耳熟能详的《送别》,就是用美国音乐家奥德威(1824-1880)”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填词而成的。又如《中国男儿》是辛 亥革命时期广泛传唱的爱国歌曲,它的曲调却是日本音乐家小山作之助在19世纪末年所写的。
音乐语言不分国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掌握作曲法的人非常少,既有现成的东西可以”洋为中用”,而且可以用得很好,何乐而不为?拿他国的曲调填上本国的 歌词,结果衍成广泛流行的本国歌曲,这种事在音乐史上并不鲜见。所以这个时期的校园歌曲,都有选曲填词的风尚、文白兼用的诗歌语言和以西洋模式为主的音乐 风格。
苏格兰民歌的集大成者要属18世纪的苏格兰诗人彭斯,《老朋友情深谊长》是他歌曲中最著名的一首歌,常被用作朋友惜别时所唱的骊歌。这首歌在我国有多种译 词。自幼熟谙苏格兰民歌它也是我国近代学校歌曲用以填词最多的歌曲之一,据不完全统一,出现于1905-1935年间的我国学校歌曲,采用《老朋友情深谊 长》的曲调填词的,约有16首歌曲,其中,传唱最广、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的《终业式》、桂轩的《惜春归》和沈心工的《杨柳花》:

《终业式》
国旗赫赫悬当中,华旭照黄龙。国歌肃肃谐笙镛,汉声奏大风。借问仪式何其隆,迎我主人翁。呜呼今日一少年,来日主人翁。

《惜春归》
子规啼血三春暮,春去原无路。无端花落怨东风,寂寞庭空处。好景从来不久留,逝水光阴度。劝君惜取少年时,毋使青春负。

《杨柳花》
杨柳花,飞又飞自由休说无边际。任南北,任东西,生涯总在春风里。须向高,莫向低,飞到水面飞不起。杨柳花,飞又飞,自由休说无边际。

几首朗朗上口的“放学歌”:民间乐曲的填词歌
学堂乐歌和民间音乐有密切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早期乐歌根据民歌填词,如《茉莉桦》、《梳妆台》、《凤阳花鼓》、《算盘子》等 都曾用作乐歌的歌调。
在一般校园歌曲盛行用国外曲调填词的当时,《苏武牧羊》这首颂扬民族气节的歌曲,不仅曲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曲式和调式结构也都很有特色。这不是一首普通的 分节歌,而是一首“戴帽分节歌”,开头“苏武留胡节不辱”一句是这首包含两段歌词的分节歌的“帽子”。歌词是长短句,就像一首双调结构的词加上一句“苏武 留胡节不辱”的颂句,自“雪地又冰天”至“入耳恸心酸”相当于上片,“转眼北风吹”以下相当于下片。在调式结构方面,这首歌用了两种五声音阶的调式交替。

《苏武牧羊》
作词作曲者已无法考证
苏武留胡节不有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旌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夜坐塞上蝗听笳声,入 耳恸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闱。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终教匈奴惊心丧胆,共 服汉德威。
《苏武牧羊》曾经风行一时,广泛流传;在二十世纪20和30年代,被填上各种不同内容的歌词,成为反帝爱国歌曲、儿童歌舞剧曲、红军歌曲和各种民间小曲。
80年来,《苏武牧羊》是全国各地传唱最广的校园歌曲之一,内容歌颂汉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妈19年,历尽艰辛,不从威逼利诱,始终坚贞不屈的崇高气 节。

《夕会歌》
作词作曲者佚名
光阴似流水,不一会,落日向西垂。
落日向西垂,同学们,课毕放学归。
我们仔细想一想,今天功课明白末?
先生讲的话,可曾有违背?
父母望儿归,我们一路莫徘徊。
回家问候长辈,温课勿荒废。
大家努力呀!
同学们,明天再针。
《夕会歌》是民音乐曲《老六板》的填词歌曲。《老六板》这首脍炙人口的传统乐曲,它被传播于声乐,并与歌舞和戏曲相结合,于是各种填词歌曲应运而生。抗战 前,江苏省立扬州实验小学师生每天放晚学前,学校规定各班级首先由老师作当天的小结,然后师生高声齐唱校歌《夕会歌》。歌曲通俗达练,哪怕是当今的孩子也 受用,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和实际,极受学生及家长的欢迎。
1996年江泽民主席在第六次文代会上演唱的《夕会歌》,现已广泛流传,并刊入国内出版的各种歌集。

《放学歌》
华航琛作词 借用《竹马》歌调填词:
功课完结太阳西,
收拾书包回家去。
看见父母行个礼,
父母对我笑嘻嘻。
这首放学歌也至今仍在吟唱,在很多版本的儿歌VCD上可见其踪影,曲调朗朗上口,学生听后会唱,婴幼儿非常喜欢听。

工农革命歌曲也开先河
在1925年的学生运动中,学生的爱国热情高涨,反帝怒涛汹涌,岳飞的《满江红》被配成一首爱国歌曲,最先在上海的交通大学唱起,后被广泛传唱,风行于民 国初年、北伐时期和抗战时期。早在1922年,就已经有人用《金陵怀古》的曲调来唱岳飞的《满江红》,而且不胫而走,传到了美国。
1927年11月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校长陶行知根据南京蒋王庙的秧歌调创作了《锄头舞歌》的歌词。原词只有两段,即:“手把锄头锄野草,锄去了野草好长 苗;”“五千年古国要出头,锄头底下有自由。”1930年晓庄师范学校被国民党政府查封,陶行知避居上海,又加作了第三段歌词:“单靠锄头不中用,联和机 器来革命。”提出了工农联合闹革命的思想 ,大大提高了《锄头舞歌》的思想内容。
此歌在工农群众中广泛流传,也曾被采为音乐教材,在各级学校中普遍传唱;甚至基督教徒的赞美诗《天恩歌》也盛唱此歌的歌调。冼星海在《第一交响曲》第四乐 章中采用此歌为变奏曲的主题。
国民革命虽然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这种富有强烈感召力的歌声一直回荡在随之而来的土地革命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连15岁以下的孩子也纷纷投身到 革命的队伍中,并且拥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共产儿童团”。

《共产儿童团团歌》苏联歌曲 集体填词
“帝国主义者,地主和军阀,我们的精神使他们害怕。快团结起来,时刻准备着。嘀嘀哒嘀哒,嘀嘀哒嘀哒。”
歌声承载着对往事的记忆。今天,当我们重新聆听到这些来自遥远岁月的旋律时,不得不被隐含在稚嫩中的豪情壮志所触动,它们渗透着几分孩子的天真和谐的社会 责任感。

丰子恺与学堂乐歌
丰子恺的画至少有两幅取材于学堂乐歌:一幅是“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取材于李叔同的《军歌》(黄遵宪作词)1964年,他又以此为题,画了另外 三幅画,另一幅是“天末凉风送早秋,秋花点点头”,取材于李叔同作词作曲的《早秋歌》。

儿童与音乐
文/丰子恺
儿童时代所唱的歌,最不容易忘记。而且长大后重理旧曲,最容易收复儿时的心。
我总算是健忘的人,但儿时所唱的歌一曲也没有忘记。我儿时所唱的歌,大部分是光绪末年商务出版的沈心工编的小学唱歌。这种书现在早已绝版,流传于世的也不 大容易寻求。但有不少页清楚地印刷在我的脑中,不能磨灭。我每逢听到一个主三和弦(do,mi,Sol)继续响出,心中便会想起儿时所唱的春游歌来。
云淡风轻,微雨初晴,假期恰遇良辰。
既栉我发,既整我襟,出游以写幽情。
绿荫为盖,芳草为茵,此间空气清新。
现在我重唱这旧曲时,只要把眼睛一闭,当时和我一同唱歌的许多小伙伴的姿态便会一齐显现出来:在阡陌之间,携着手踏着脚大家挺直嗓子,仰天高歌。有时我唱 到某一句,鼻子里竟会闻到一阵油菜花的香气,无论是在秋天,冬天,或是在都会中的房间里。所以我无论何等寂寞,何等烦恼,何等忧惧,何等消沉的时候,只要 一唱儿时的歌,便有儿时的心出来抚慰我,鼓励我,解除我的寂寞、烦恼、忧惧和消沉,使我回复儿时的健全。
又如这三个音的节奏形式一变,便会在我心中唤起另一曲励学歌来。(因为这曲的旋律也是以主三和弦的三个音开始的。)
黑奴红种相继尽,惟我黄人酣未醒。
亚东大陆将沉没,歌一曲成君且听。
人生为学须及时,艳李浓桃百日姿。
我们学唱歌,正在清朝末年,四方多难,人心乱动的时候。先生费了半个小时来和我们解说歌词的意义。慷慨激昂地说,中国政治何等腐败,人民何等愚弱,他们徜 不再努力用劲,不久中国一定要同黑奴红种一样。先生讲时,声鬼俱厉,眼睛里几乎掉下泪来。我听了十分感动,方知道自己何等不幸,生在这样危殆的祖国里。我 唱到“亚东大陆将沉没”一句,惊心跳胆,觉得脚底下这块土地真个要沉下去似的。
所以我现在每逢唱到这歌,无论在何等逸乐,何等放荡,何等昏迷,何等冥顽的时候,也会警惕起来,振作起来,体验到儿时的纯正热烈的爱国的心情。
每一曲歌,都能唤起我儿时的某一种心情。记述起来,不胜其烦。诗人云:“瓶花妥贴护烟定,觅我童心二十年。”我不须瓶花护烟,只消把儿时所唱的许多歌温习 一遍,二十五年前的童心可以全部觅得回来了。
这恐怕不是我一人的特殊情形。因为讲起此事,每每有人真心地表示同感。儿时的同学们同感尤深,有的听我唱了某曲歌,能历历地说出当时唱歌教室里的情况来, 使满座的人神往于美丽的憧憬中。
因此我惊叹音乐与儿童关系之大。大人们弄音乐,不过一时鉴赏音乐的美,好像唱一杯美酒,以求一时的陶醉。儿童的唱歌,则全心没入于其中,而终身服膺勿失。 我想,安得无数优美健全的歌曲,交付与无数素养丰足的音乐教师,使他传授给普天下无数天真烂漫的童男童女?假如能够这样,次代的世间一定比现在和平幸福得 多。因为音乐能永远保住人的童心。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只降临于天真烂漫的童心所存在的世间。失了童心的世间,诈伪险恶的社会里,和平之神与幸福之神连 影踪也不会留存的。
作于一九三二年九月十三日作

音乐与教育
孙时讲述 郑崇贤笔记
在音乐发达的历史中国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一个文明古国。在五千年前,礼乐即已发达,原来礼、乐是相关的。中国最大最认真的礼,要首数祭礼。但是兴趣行的时 候,都以乐来辅助。就是普通的婚丧礼节,也是必用吹手的乐来点缀的。今天礼且不说,单就乐来讲讲。中国的乐,发达实在各国之先。
中国音乐可分为两部分,一为“声乐”,如歌唱之类,向来即已发达,如《击壤》、《康衢》之歌,早已见诸历史。
器乐发明最早的为琴,其次就是瑟,瑟的种类很多,有五十弦的,有二十弦的,有二十五弦的,是用来与琴相和的。就像那风琴的左右两手一样,右手按调子,左手 按配音,左手是来和右手的。此外,尚有三弦、琵琶及箫、笛等管乐,并鼓、磬、板等一切杂乐。
西洋的音乐亦有声乐、器乐两种,声乐是先器乐发达。十八世纪以前,西洋的器乐如风琴、钢琴、小提琴、曼陀林等,其发达的顺序,与中国很在相似。
人的五官,各有所喜。目喜视美色,口喜尝美味,听官亦然,喜听好的声音。人具此种性情,有了好处,也就有了坏处。听了好的声音,则精神振作,志气向上;听 了坏的声音,则萎靡萧索,不思进取,故古人听了音乐,便知道是亡国或治世的。
人的生性最喜欢歌唱,此为一种天籁,不知不觉的流露出来。譬如那灶下厮养,村竖牧童,一方面估着手里的生活,一方面嘴里还不住的唱着,自然成了一种节奏。 因为他欲满足他的听神经的欲望,是不得不如此的。中国古圣人,很懂得这个道理,是以施行教化,就从此入手。
世间最有规则者,莫如音乐。俗说三眼一板,丝毫不能错乱。由一个音阶起,可以高至无限,低至无限。不过人的听觉是有限,过高的音不能听,过低的音亦不能 听。器乐所有的音,筝有三十弦,仅有十三音。箫有七孔,仅有七音。琴的音虽然较多,但音阶有限,太高则不能弹。可是器乐的音,不论高低,人皆可以和得上。 或以低调和高音,或以高调和低音,均无不可。所以西洋的音乐,他们用四部或六部合唱起来,实在好听。
西乐有音阶,中乐音阶也有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音乐都是有规则的,人的精神也是有规则的。奏音乐时人所以能感到愉快,就是因为合乎精神 的习惯,故音乐可以涵养人规则的性情。深明音乐的人,办事便有条理。音乐又能禁止人的邪欲,因为奏音乐时,听的人意志凝神,随了规则的拍子,荡漾摇曳,这 时万虑皆空,什么私心妄念,及一切卑劣的情感,都是不能侵扰我的灵明。凭着此就不难养成高尚的人格了。
此文发表于1919年第7号的《云南教育杂志》

关闭跟贴